“起火了!救火??!”前不久,一陣急促的叫喊聲打破了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徐巷村午時的寧靜。原來是村中的一家廢品收購站失火,大量的雜物和易燃物致使現場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隨著呼喊聲第一個趕到現場施救的,是徐巷村微型消防站的消防人員,他們一邊控制火情一邊向區消防大隊報警。與此同時,鄰近的團結村和前隍村的微型消防站在接到求援信息后,也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救火。40分鐘后,在與區消防大隊的聯手救援下,這起來勢兇猛的火情被徹底撲滅。
“‘遠水解不了近火’,但在火災發生初期進行有效管控,對防止火勢蔓延、減少火災損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村級微型消防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钡ね絽^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王森介紹說。據了解,丹徒區去年將“村級微型消防站建設”作為民生工程,在轄區偏遠、人員集中、救援力量薄弱的30個自然村,建立了標準化村級微型消防站,為群眾在家門口筑起“防火墻”,打通消防“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了解到,每個村級微型消防站設有站長、副站長及兼職或志愿隊員不少于5人。其中,站長、副站長由直接分管安全的村干部擔任。微型消防站滅火救援行動接受各級政府、區應急管理局和區消防救援大隊調派,納入當地滅火救援聯勤聯動體系,由轄區消防救援大隊統一調度。同時,區消防救援大隊負責對各村級微型消防站滅火救援基本技能、車輛裝備使用、滅火救援作戰安全等專業知識培訓。各村級微型消防站建立值班制度,分班編組值班,每班不少于3人,保證值班人員24小時聯絡電話暢通。微型消防站站長和副站長在值班期間與區消防救援大隊建立全天候聯絡機制,確保應對火災和應急救援出動、處置及時有效。
走進上黨鎮其一村微型消防站,消防摩托車(手抬機動泵)、直流水槍、自救式消防呼吸器、滅火毯、消防斧、應急照明燈、防火作戰服等專用消防器材設備一應俱全。由來自區應急管理局和區消防救援大隊的消防專業人員對消防站內的器材設備進行檢查,并針對消防員開展業務培訓和指導。正是得益于消防能力的不斷加強,村級微型消防站運行10個月來,在全區農村消防安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農村消防應急救援“救快、救早、滅小”的預期目標。
今年2月28日19時35分,其一村一村民家中柴房因線路老化引發火災,鎮江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后,立即調派其一村微型消防站和宜城消防救援站出警救援。其一村微型消防站先期到達現場進行火情處置,迅速遏制了火勢,經過30分鐘的聯合撲救,徹底消除火情,為村民挽回財產損失3000余元。截至目前,丹徒區各村級微型消防站共處置警情50余起,出動警力180人次,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萬余元,充分展示了微型消防站地理位置優勢和初戰控火作用。
作為應急處置的重要組成力量,各村微型消防站不只是擔負著轄區內火災救護的重任,還積極參與村中公共服務事項。今年春茶采摘時節,寶堰鎮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山水灣林場附近山上有一名采摘野茶的婦女走失。村微型消防站人員迅速出動,協助公安部門開展搜索,歷時70多個小時,終于在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找到了被困人員。今年夏季,寶堰鎮前隍東后亭村部分農田遭遇嚴重干旱,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因缺水即將枯死,該村微型消防站消防人員抬著消防手抬泵奔走在田間地頭,為農田抽水灌溉,有效緩解了田間旱情,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本報通訊員 慶經煒 本報記者 施為飛)
掃一掃手機打開當前頁